每段讓你有共鳴的歌詞,都是一部斷代史,記載著酸甜苦辣的斷簡殘篇;在聆聽的當下,那段畫面就死灰復燃在腦海裡重新播映。

因此,歌詞是永恆的現在進行式,也是情感的壓縮檔。

另外,大家有沒有想過,是我們創造了歌詞裡的故事,還是我們從小到大聽的這些歌詞,形塑了我們對愛情的想像?

之前和大家提過很多很多遍的「字我訂造」展已經開展(其實只到10/9),真的要請對歌詞有所共鳴、感觸與熱愛的朋友把握機會快點把握時間體驗,因為真的每一步、每一區都是心血的結晶。

布布去體驗後(非常感謝李焯雄老師親自解釋每一區的含義,一如文字般,每區會有其「字面含義」,也會有「引申含義」,當然,那些只屬於你自己的個人詮釋是每個人的獨家,歡迎分享),其實有點兩難,一方面想讓大家好好沈浸感受,不要主導(或是干擾)大家的感受;但另一方面又覺得如果沒有認真把每一區原本設計出想告訴大家的意思呈現出來,讓你們看展時有方向可循,又太可惜,幾經思量,決定還是花點時間和大家聊聊這個展。(文超級長喔)

一進展覽就必須請大家好好欣賞這個展覽的logo。

你會看到一堆點,這些點構成了這個展覽,也組成了地形等高線。再定神看看,每一個點,就是李焯雄老師在歌詞中曾用過的字,象徵這些歌詞曾引領我們走過內心的所有起伏;再繼續看下去,會成為宇宙的一部分,或許走完顛簸後的那塊淨土,是每個人的追尋還有秘密吧。

牆上會有這次展覽的分區,其實每一區的文字都有其值得深究的機巧,在這邊就簡單拿兩個來說吧:

聲音的風景。

會不會覺得衝突?風景是視覺,聲音是聽覺,為什麼聽覺會化為視覺的產物?這就是這個展覽有意思之處,我們聽歌,我們唱歌,但這個展覽讓我們「看」我們吟唱與聆聽的這些歌曲,換了感官,轉了視角,是不是能有另外一層感觸?

歌詞是聲音的建築。

這個說起來會有太多可以討論的(笑),歌的原意是用以抒懷、詠嘆或者崇敬,可能就是簡單的幾個音符,但歌者注入滿腔的誠意與真摯,就可以感動天地。後來開始有文字(我們先以展覽的中文為主來說,從圖像與象形文字開始),於是這些聲音開始不再如霧氣飄散,而有了具體的依附,這些音符與歌的生命得以延長,得以開枝散葉,可以有重新詮釋的可能。

慢慢往前走,你每走一步,腳下都會有些許歌詞環繞,這不就是我們總是在不經意時,內心就出現一些旋律與文字的意境相符嗎?寂寞是腳跟,回憶是凹痕,不管有沒有人見證,至少是自己的每一步。


第一區,我們看到紅玫瑰與白玫瑰。

先站在遠處欣賞,這一次在展覽中特別把兩首歌重新剪輯,將原本分別由兩種語言詮釋的歌曲變成像是一問一答(或者也是呼應、否決)的版本。一開始可以仔細看看歌詞,有些被強調放大的文字,在紅與白之間存在什麼樣的互存關係?看著看著,你會發現紅與白就換了位置,覺得很絕,因為這就是「蚊子血與白月光」和「硃砂痣與飯黏子」的對應。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得不到的從來矜貴;身處劣勢如何不攻心計。」

接下來,我們可以試著走到紅色或白色的任何一個銀幕前,除了更深刻感受紅或白的吶喊,更可以發現,當我們站在紅玫瑰這,其實白玫瑰那方的文字是完全不可見的。

這是要提醒我們,只有旁觀者才可能有全見視角(一開始的遠處),而我們一旦成為當事人或者心偏了,就會被蒙蔽,就會失去理解另一方的可能。看展看到人生道理也是要我們立地成佛。


第二區,我們看到歌曲中的風景。

人生是旅程,愛情未嘗不是。不知道終點站是哪裡,婚姻?永恆?還是某個期限?總之,在旅途中如果有幸與鄰座乘客成為旅伴,相談甚歡共享一段歡暢,已經萬幸;要是能一起到站,更是福氣。更多的是,眼睜睜看著旅伴下車,有沒有得到一聲再見已不重要,眼睜睜看著空蕩蕩的座位,默默說著:

「我們都沒錯,只是不適合。」

「選擇是我的,不是你給的。」


有一把懸空的傘。有的時候,你是不是也幻想過這樣的浪漫:能和喜歡的人一起共享傘下的世界,那把傘撐起你們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有你們,所有沓雜與紛擾,都在這把傘建構的空間之外,真的是好幸運也好幸福的事情。

但是,只有一把懸空的傘,懸著一顆心沒著落。

站在傘下,開始下雨。淅瀝淅瀝中,沖不掉對心裡那個名字的思念,夜把心洋蔥般剝落,拿掉防衛剩下什麼?為什麼脆弱時候想你更多?一地的濕漉,內心世界何嘗不是?真實世界的雨會停,心裡的雨會下到何年何月,沒有人知曉…

「如果你想起我,你會想到什麼?」


再往旁邊看,有個歪斜的桌子,站定一看,杯子就會打翻,然後象徵水的光影開始流洩,只有一枝筆,它能否力挽狂瀾?

很多時候,當情感開始歪斜,明知勢不可擋,漸行漸歪,但仍堅信人定勝天,或許再多做什麼就有扭轉乾坤的可能。童話故事中那個堵住水壩的小孩,你讚歎他是勇者,但換個角度看,他也就被困在那裡,與頹圮進行著一場恐怖平衡的拔河,勇者嗎?我不知道,或許大方承認失敗,世界下了四十天洪水後,反而才有重生的可能,被沖刷就算了吧。

「我做了決定,卻在中途下了車。」

是不是又能和這個展區一開始的場景呼應呢?


第三區,忽然之間…

這一區很有趣,請大家要躺在製作單位準備好的床墊上好好體驗。

在躺下以前,我們先好好看這個展場,這是一個天圓地方的世界。天圓地方,不僅是古人的觀察,也是文化的隱喻。大多數時間,我們都能觀察到天體的移動,東升西落的太陽,隨時日更迭斗轉的星辰,但讓我們立足的大地,是相對安穩與靜止的,一動一靜,一陽一陰,組成了太極,構成了循環。在這樣的時空內,我們看到了文字的演進,像是星座一樣,星星之間的光芒連成了線,圖像連結了意義,成了字,有了詞,孕育了句子,歌詞就水到渠成。

正當我們習慣這天地之間的一切,都按照一定的天道在循環時,忽然之間,天崩地裂,熟悉的一切風雲變色,以為堅不可摧的空間變得柔軟,變成困住人的牢籠,當生命變得微不足道,情感就最深刻。

「忽然之間,天昏地暗,世界可以忽然什麼都沒有」

「我為什麼總在非常脆弱的時候,懷念你」

天地的秩序從來沒有一定的規則,或許,毀滅才是重生的契機,情感的世界亦如是。重新一段旅程之前,還是要相信愛啊。

莫文蔚的聲音,念著一段口白:「歷史沒有如果」。沒錯,歷史不能重來,但歷史是未來的鏡子,是讓我們不要重蹈覆轍的圭臬,蛛絲馬跡中讓我們引經據典,在過去中爬梳脈絡,讓自己即使心有餘悸,都能夠從容過關。


第四區,同詞不同聲。

如果說歌詞唱進我們心裡,勾起一段又一段風景,那麼,換一種形式,如果以朗讀的方式把故事用另一種方式講述,情感會是被稀薄還是更濃烈?

這一區是體現聲音本身魔法的區域,歌詞因為聲韻就有高低起伏,本身就已經像是首歌;抽掉配唱的音符,單純以歌者的聲音與文字凝聚的情緒,把故事娓娓道來,有感嘆、有友誼、有曖昧、有自省、有堅定還有自愛。好好感受起承轉合的聲音還有聲音裡的情感,那表情其實栩栩如生,相當勾引心情。

「我想你快樂,習慣把自己放最後。」

「可惜不是你,陪我到最後,曾一起走,卻走失那路口。」

「還不太了解你,但喜歡你。」

「我不孤單,孤單只是情緒氾濫。」

「可是我,相信愛,我信異想才有日會天開。」


第五區,言無言。

光看到這區的名字就覺得很有哲理(笑)。從莊子的言無言,終身言,未嘗言,終身不言,未嘗不言而來的展區,我這裡先不解釋莊子的部分,來說說言無言。

這區只有一首歌,林憶蓮的《無言歌》。覺得有點叛逆,在前面那麼多詞以載情的區域後,最後來個翻轉,丟出一個大哉問:你聽到的,都是真的嗎?

請大家先去聽《無言歌》的前四句吧,不要看歌詞,你聽到了什麼?

你以為是萬福瑪利亞,事實上是晚福瑪利亞;

你以為是耶穌基督,實際上是夜宿嫉妒;

你以為是釋迦牟尼,結果卻是世家謀逆;

你根本聽不懂Om ma ni ped me hon,但你知道那是一句佛號。

我們聽到而且理解的,和真實之間的差距,差之千里。所以我們永遠要提醒自己,盡信言不如無言。

此外,我們該怎麼表示那些,難以言狀的虛無飄渺呢?戰爭的意義是什麼?生的意義為何?輪迴的契機在哪裡?愛情的政治又該怎麼正確?這些頂多心裡有感,卻難以用精準文字描述的林林總總,是不要說嗎?還是小心說?或者反正都說不準,就放肆說?

我們可能理解,往往,沈默比千言萬語說得更多。所以,言與無言之間的層層含義,可能窮盡一生也理解不完,只能謹慎。

我都笑說,這區是哲學區吧。


最後一區,歌詞樹。

回應到一開始入場走廊牆壁上的疑問:「歌詞是寫在心靈的句子,有時候我會分不清,是我在引用它,還是它創造了我。」或許每個人在成長為大樹的時候,都曾經吸取了某些歌詞作為成長的養分,這些歌詞內化後,或許成為價值觀的一部分,然後再表現出來成為其他人創作的靈感。

這是一個互動裝置,每個人都歡迎到麥克風前,輕輕朗讀這次展覽中你有感的幾句歌詞(至多四句),然後這幾句歌詞就會從麥克風底部,緩緩吸收,漸漸長成大樹的氣根,再過一段時間,這些歌詞如同葉子與果實般,是會衰敗凋落的,這是生命的循環,逝去的成為無形的養分,繼續滋潤涵養著我們。

建議大家可以在這個展間待久一點,你會看到日夜交替,一天中的不同光影,同樣都有不同的美麗存在;歌詞在歌曲歌手之外,會長出自己的生命。

因為喜歡歌詞,太害怕大家走馬看花錯過藏在展覽中的寶藏,所以花了好多篇幅寫字,看得完的人真的是太棒誒(大笑

再次和大家說,真的可以花時間去體驗這個新媒體展,只到本週日(10/9 ),在松菸一號倉庫,絕對值回票價。